在皖北小城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从智能纺机吐出的纱线,到时尚品牌的成衣出厂,不出县城就能完成全产业链闭环。近年来,利辛县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打造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超级裁缝铺,让老行业编织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为了推进纺织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利辛县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从成衣原料供应、市场推广销售、研发力量引育等多个角度入手,打通产业协同内循环。目前,全县轻纺服饰从业人数超6万人,众多品牌脱颖而出,形成差异化竞争与协同发展的格局,成为县域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利辛县政府部门格外的重视企业品牌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利辛县拥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当地政府部门充分的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整合资源,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支持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当地政府部门积极搭建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地政府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园区配套设施,为企业的智能化仓储基地建设、研发中心建设等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利辛县纺织企业在品牌培育与发展上不遗余力。作为国产服饰品牌,伯希和是当地本土品牌突围的典型代表之一。依托利辛县丰富的纺织产业人力资源和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伯希和品牌在利辛县积极建设智能化仓储基地与研发中心,大幅度的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在销售模式上,伯希和品牌采用线上电商+线验店模式,在全国开设了100余家门店,同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逐步扩大品牌影响力。2024年,伯希和品牌实现盈利收入17.66亿元,2022年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122.2%。伯希和品牌的成功,正是在商标品牌战略的助力下,企业积极利用本地优势、不断开拓市场的结果。
凭借在色纺领域的强大创新实力,翰联色纺品牌成为该领域的隐形冠军。翰联色纺品牌创新推出纺前染色,打破了传统先纺纱后染色的流程,实现4300多种颜色的物理配方调配,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翰联色纺引进24台智能涡流纺纱机,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高30倍,纱线成本大幅度降低,年产值达8.62亿元,同比增长203.2%,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为扩大产能,翰联色纺与利辛县本土经营主体合资成立了雪纺纺织企业,2024年9月投产后当年实现产值5610万元,今年1月至4月产值达2.44亿元。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与企业的努力下,利辛县纺织业品牌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与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一同推动产业生态的不断进化,为利辛县纺织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利辛县纺织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利辛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利辛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设立专门办公室,出台相关扶持措施,从政策层面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公司发展壮大。
利辛县的品牌致富路径,本质是制度创新与市场活力的深度耦合。为了破解产业链配套难题,当地创新实施以商招商模式,切实发挥好产业集群效应,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伯希和品牌落户后,吸引京盛和等25个品牌入驻,形成从纺纱、织造到成衣的完整链条;翰联色纺品牌通过国企+民企合作模式,突破资金和产能瓶颈,推动色纺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之前我在外省的纺织企业打工,离家远,照顾家里老人、孩子非常不方便。前些年了解到我们县纺织企业需要工人,就和老公一起回来了。现在他在厂里开叉车,我在车间上班,一年下来不比在外边打工赚得少,而且孩子终于不用再当留守儿童了。孙梅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笑着说,厂里效益慢慢的变好,我们干着也慢慢变得有奔头。
作为利辛县重要的富民产业,当地纺织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近年来,利辛县委、县政府打造了产业聚人、就业留人、创业富人的良性循环,重塑利辛县的城乡经济格局。纺织车间里的涡流纺纱声,已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利辛县委、县政府对纺织产业的扶持力度,让我看到了利辛县纺织产业美好的前景,吸引我参与到利辛县纺织产业由低端到高端、由代加工到自主品牌蝶变的历史变革中。2023年,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多年后,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吸引下,闫峰回到利辛县创办了斐踱品牌,聚焦高的附加价值面料的深度开发,持续引领创新功能与前沿时尚款式的探索实践。目前,斐踱品牌的月销售额保持在50万元左右,可稳定提供500个就业岗位,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展现出利辛县本土品牌在科学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上的积极作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利辛县正以品牌矩阵为抓手,努力实现从一根纱到一件衣、从制造到智造、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品牌双驱动型的跃迁,书写着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时代答卷。一批本土品牌的崛起,不仅书写出精彩的品牌故事,验证了品牌致富的可行性,续写着县域经济的腾飞传奇,还印证了产业兴生兴的发展逻辑--每一块精心织造的布料,都在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通讯员 耿伟伦 高小康)